資深兒少精神科主治醫師謝依婷,繼前作《我們的孩子在呼救》探入孩子失序、難解背後,那顆很想被看見、被好好愛著的心,透過本書《親愛的小孩,今天有沒有哭》提醒我們:孩子需要的陪伴,是一種持之以恆的陪伴。內容簡介: 「我的存在是不是一個錯誤?」孩子究竟多麼絕望,才會如此自我責問……要梳理清楚孩子的狀況,源頭往往必須溯及大人。/兒心科醫師想說:一個孩子破碎,是傷痕疊加,壓力積累;修復之路也需要伴著孩子和家庭,一步一步地走,無論前進或後退,每一小步的鬆動都是進步。/謝依婷醫師:「兒心醫師的服務對象一直都不只是小孩,還有疲憊挫折的爸爸媽媽、充滿疑惑的阿公阿嬤,甚至是需要支持、陪伴的學校老師和其他專業人員。」 一位媽媽帶小男孩看診,因為孩子「想爸爸想到心痛」──其實真正心痛的是不甘丈夫離去的媽媽。 夾在爭監護權、相互指責的父母之間,小女孩左右為難──才六歲的她,只能以沉默守護她的家。 遭性騷擾的女孩強忍委屈,最終不堪壓力而崩潰──被母親質問「你為什麼不小心」,讓她自責都是自己的錯。 高三少年嚴重失眠,爸媽卻只問「考試有沒有考好」──難道在爸媽眼中,只有考上頂大,他的存在才有意義? 媽媽內疚帶孩子看診,害他被貼上過動標籤──但標籤從來不是診斷本身,而是光看到診斷,就對孩子下意識地負面評斷。愛是長大的養分,但成長環境中的傷,孩子亦默默地盡數承接、吸收了。在診間,叛逆少女無力地說:「能不能叫我爸媽別再吵架了?」家長指責拒學小孩:「廢物!不努力!」自殘的憂鬱女孩,媽媽生她時難產死亡,她被整個家視為罪人……謝醫師以行醫十年所見,描寫二十餘種親子困境的典型。但這些孩子不只出現在診間。這些孩子,就在我們身邊,是我們最心愛的寶貝。兒心科往往是門診大樓最後亮著的燈,這本書也彷彿一盞燈,為所有不安而無助的迷茫家庭,點亮修復及重建之光。本書特色:●當孩子為了維持完美小孩形象,逼迫自己到崩潰,當回家只剩空蕩蕩的孤寂與不安,當家不再是避風港,反而變成施暴的魔王……還有哪裡,能讓孩子安心哭泣,不必再過度堅強地撐起自己?●從少少一、兩次乃至持續數年的看診,兒少精神科診間的親子互動便是真實家庭關係的縮影。●資深兒少精神科主治醫師謝依婷,繼前作《我們的孩子在呼救》探入孩子失序、難解背後,那顆很想被看見、被好好愛著的心,透過本書《親愛的小孩,今天有沒有哭》提醒我們:孩子需要的陪伴,是一種持之以恆
作者簡介:
謝依婷
(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醫師)
「人與人相遇是一種機緣巧合,能夠傾聽和幫助孩子,是身為兒心科醫師的使命和幸運,雖然不一定能幫上每一個孩子,但總是要盡力去做。」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行為醫學研究所碩士畢。
曾任成大醫院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精神科系住院醫師、總醫師,兒童心智科代訓醫師。亦曾擔任衛福部心智障礙者精神醫療服務品質改善計畫雲嘉南區執行醫師。現服務於安平心寬診所。
兒少精神科也稱為兒童心智科,主要是看十八歲以下的對象,這個領域的專科醫師在全台灣僅有三百位左右。通過精神科專科醫師考試後,需再接受額外一年的次專科訓練,通過考核,方能成為兒少精神科專科醫師。
兒心科醫師在看診時,必須扮演多重角色,跟不同年齡層的病人對話。比如:與兩歲小小孩牙牙學語地對話,和國小孩子聊寶可夢機台,與青少年討論手遊和YouTuber。除此之外,也時常得扮演孩子與家長之間的「翻譯」,安撫焦慮,疏通與重建親子溝通的小徑。
以兒心醫師身分執業近十年,終於走出醫院,開始成為小鎮醫師。渴望兒心的專業和價值能得到重視,有更多人力和資源願意投入,最終為我們孩子的身心健康多一份守護的力量。
書名 : 親愛的小孩, 今天有沒有哭 : 兒少精神科醫師與他陪伴的風雨家庭 /
紀錄類型 : 書目-語言資料,印刷品: 單行本
正題名/作者 : 親愛的小孩, 今天有沒有哭 :謝依婷著
其他題名 : 親愛的小孩今天有沒有哭
作者 : 謝依婷
出版者 : 臺北市 :寶瓶文化出版 ; 大和書報圖書總經銷,2023[民112]
版本項 : 初版
面頁冊數 : 268面 ;21公分
主題 : 兒童精神醫學 -
主題 : 青少年精神醫學 -
主題 : 親子關係 -
ISBN : 9789864063710(平裝) :